【投資攻略】買樓投資不如買房託 作家蕭少滔︰可待9月撈底入市

樓市資訊

作家蕭少滔認為,本港經濟前景轉差,投資磚頭風險高,他建議如投資物業倒不如買房託(REITs),穩定有息收,轉售容易,不過他建議可待9月才入市撈底。 

最近出版新書《全球有租收-善用REITs 靈活投資優質物業》的作者蕭少滔,一直有研究房託,亦曾參與2005年全球首個中國房託越秀房產信託基金的上市工作,是資產證劵化的專家。蕭接受本報訪問表示,香港人喜歡投資實物磚頭,但其實證劵化後的房託,是投資角度的更好選擇。 

蕭認為,香港人曾經歷過97年金融風暴及其後負資產的困局,以至其後2003年沙士疫症,香港人至今仍歷歷在目。而且,今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後,香港經濟環境明顯轉差,剛公布的失業率數字更突破5%,創近10年新高。而全球的經濟環境亦產生巨變,「疫情之後,全球或出現去中國化,會否出現以及何時出現亦說不準,現時失業率升,最擔心是你份工能否保得住,能否供得起樓,未來的確存在太多不確定因素。」 

「投資磚頭是傳統智慧,如果是首置人士,第一次買樓為了自住亦能理解,但如果是買樓投資,尤其是近年氾濫的納米樓單位,面積幾乎等於一個車位,投資價值實在存疑,能否保本亦成疑問。」 

投資房地產實物風險高,亦面對不少缺點。他指,香港樓價貴,一個上車盤隨時動輒600萬元,對於一個普通市民已經相當沉重的負擔,至於商舖及寫字樓投資隨時逾千萬元,更非一般市民可隨意參與的遊戲。另外,買樓亦要支付高昂的印花稅,如果非首置更要繳15%辣招稅。而物業轉售又不容易,市淡時更隨時有賣不出的可能,短炒又有額外印花稅。 

所以,他建議如果想投資房地產,如果從投資角度來說,其實買證劵化的房託更好。「買樓收租有可能遇到租霸,只要他不交租一個月,你的回報差不多少了十分一,但房託必定會有息派。」另外,如果一個投資者買數個單位收租,管理上亦要花很多功夫,單位漏水、壞電器可能都要業主處理,但買房託就沒這個煩惱,物業有專業人士管理,且已是證劵化,毋須自己去憂心。 

「根據香港證監會規定,房託9成賺到的錢都要派予股東,比起一般收息股更穩定,兼有高息,本港房託平均息率約5至6厘,與世界各地相比實在不低,亞洲市場房託較為活躍的地區如新加坡平均息率約6厘,日本就4至5厘。」而在疫情影響下,無論商業及零售的市況都受到衝擊,數據表現亦差,將會在第二季數字會反映。再者,日前公布港版國安法後,連帶房託股的股價都大跌,領展上周五單日股價便跌了1成,蕭指,第二季公布數字應會十分差勁,可待9月左右跌定後才入市撈底。 (節錄)

資料來源:地產站
Facebook:上車攻略 hkbuyhome
更多上車情報:【首置盤】安達臣首置單位料300萬可上車 平過煥然懿居?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