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布少明
香港最新一波疫情仍未有遏止跡象,窒礙二手睇樓活動及交投。在剛過去的週末(8月1日至2日),由本行統計的10大藍籌屋苑,合共僅錄得約五宗買賣成交,創約六個月新低。
一手樓供應料在8月減至不足1,000伙
反觀最近開售的兩大新盤銷情熾熱,帶動一手在剛過去的週末合共錄得逾200宗一手交投,較之前一個週末急升超過五成,表現榮辱互見。
反映業主放盤心態的「美聯信心指數」最新報59.8點,按週跌5.2點,連跌四週,原因是疫情不穩,令業主信心持續下跌。 入市意欲仍高漲 相信隨着更多放盤業主擴大議幅,估計樓價難免有2%至3%的輕微調整壓力,但亦將吸引買家加快入市。
一手方面,發展商有可能因應疫情放慢籌備推盤進度,預期一手銷售量將由7月份預估約1,200伙,減少至8月份估計不足1,000伙。
新近一份市民置業意向調查指出,預料未來12個月樓價上升的人數比例較上季增加一倍,認為現時屬好或極好置業時機的受訪者則有11%,比例屬近九年最高。
調查結果反映,雖然入市意欲高漲,但亦有部分人在觀看後市。修改一下莎翁在《哈姆雷特》中的金句,正是:To “buy” or not to “buy”, that is the question。
買樓從來都是「早買早享受」
對筆者而言,置業不是一道「選擇題」,筆者向來支持供得掂的買家及早入市。 假如買家決定現階段「上車」,潛在危機是中美關係再起波瀾、疫情帶來的不穩定,以及本港陷入衰退等,或令樓價下跌而蒙受虧損,導致不少買家卻步。
但不買樓的風險可能更大。因為樓市利好因素更多,例如長期供應緊絀。 運房局早前公布第二季《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統計》數據,顯示未來三至四年私樓供應量約92,000伙,創逾四年以來新低,在樓市剛需強勁下,樓價長遠向好可期。
另一邊廂,不買樓要面對的是租樓問題,在目前全球實施量化寛鬆政策(QE)及低息環境下,高通脹屬合理預期,而且資產價格普遍上升,租樓就要面對長遠現金貶值、享受不到樓價的潛在升幅,以及現金漸漸貶值下,要買樓的難度愈來愈高等問題。
樓市仍有其他利好因素,例如疫情完結後,積壓了的購買力爆發、或政府可透過「撤辣」刺激樓市等。 所以,買家入市前評估好自己的財政狀況,只要穩陣及「供得掂」,「To buy」是較合理的選擇。
資料來源:經濟一週
Facebook:上車攻略 hkbuyhome
更多上車情報:【升級換樓】傾足3個月求升級換樓 唔住唐樓轉住納米私樓